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力先生广州人民日报电子版11月19日讯(记者罗智智)2025年是我国数字化建设推进10周年。 11月18日,人民日报社在广州南沙区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中国经济论坛第二十届平行论坛——数字经济大会2025,主题为“融合数智,共享新征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力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即使到2025年,我国数据元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以“1+3”公共数据政策组合为代表的数据体系建设将持续加速。植物探索将蓬勃发展数据应用等领域的工业技术,建设高——优质数据集加速发展,人工智能将加速转型。供给结论:由于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据供给不断扩大。敖力表示,正在从政府数据共享、公共数据开放、公共数据权威运营三个方面加强公共数据资源提供。他指出,政府数据共享已进入法制化阶段,2025年的《政府数据共享条例》为“一场游戏”奠定了总体制度框架。地方政府一直在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但相比于地区层面,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行业层面的制度设计。在授权口粮方面,配套文件正在陆续出台,公共数据全面授权运营的方向已成为常态。清晰。 “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也在加快。今年初,国家数据总局组织27个部委启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国务院国资委也推动10个领域核心企业数据集建设。”敖力说。具体来说,一方面,工业制造、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等主要行业不断深化创新应用探索。同时,开源社区、数据服务公司、数据标注数据库、iData交易所等正在合作打造稳定的多主体供给生态。以此为基础,对“研发、交付、运维、运营”四个管理环节进行管理。构建高水平的核心方法-质量数据集也从一开始就形成了。流动性:一体化的国家数据市场已成为关键的高层设计目标。敖力指出,组织层面始终以“统筹规划、系统培育”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秉持建设国家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战略目标,强调全国范围内“一盘棋”。迫切需要完善统一的数据资源注册规则、数据交易和安全标准体系。从技术支撑角度看,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需要建设适应数据要素特点、有效促进其分配和利用的基础设施。 2024年底,《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公布,提出数据分发和利用六大技术设施: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场、数据组件、数据网络、区块链网络和隐私保护计算平台。今年8月,国家数据管理局组织启动了两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建设方案,积累建设成果。从市场角度来看,场外交易仍是数据分发交易的“主阵地”。金融征信方面,业务信息查询等领域已相对成熟,已形成稳固的市场格局,但公开信息仍不足,合规管理有待不断加强。今年年中,国家发布了四份数据分发交易协议示范文本。这将有助于OTC市场的数据供需主体明确合规标准,降低耦合成本。他说:“共享中心仍在积极开展探索发展路径,在合规、细分应用场景、促进开放透明等方面寻求不可替代的增值服务。”同时,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使数据驱动应用范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使数据价值提取更加精准高效。首先,数据代理与大大小小的模型协同工作,大模型分析工具集成了多种类型的数据处理功能,然后通过代理调用专业的小模型,实现高质量的数据采集。二是大规模模型便于信息搜索实现“智能迁移”,数据与信息准确完整融合,提高搜索效率效率。第三,大规模模型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可以进行复杂的推理,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等场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目前,数据资源入表正在从大型企业向全行业拓展。”敖力表示,数据资本化的探索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数据资产权属争议、数据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企业数据资产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要通过制度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逐步解决,让数据资本化成为业务发展的“新引擎”。确保安全:数据安全与智能安全紧密结合。他表示,当前,数据安全与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已成为现实。建立了更加主动、精准的防护体系,制度上的数据安全治理也被运用到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层面上,数据安全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原生数据安全防护更加精细。平台正在通过整合多个来源的数据来创建全球风险组合,将数据安全从“反应响应”转向“智能防御”。在行业实践层面,安全治理也从被动应对监管合规转向主动治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数据安全纳入高层战略设计。